中企动力,网站建设,网站制作,网站设计。

足迹—重庆人在广东

发布时间:2007-01-11 11:24:01 来源:CE

东莞市吉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济川

背景介绍:
刘济川,重庆荣昌人,16岁南下打工。22岁创办东莞市吉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几年间将其打造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表面处理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吉川喷砂机”产品行销国内外数几十个城市和地区,目前已是行业领航者。

  16岁南下打工,22岁开厂创业,创业资金人民币4万元,如今年仅28岁的刘济川可谓是少年得志:亲手打造的“吉川机械”已经成为国内机械设备行业的知名领航品牌,一手创办的吉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华南区东莞工厂也已发展成为拥有200多名员工、工厂面积1.2万平方米、年产值几千万元,下辖数二十家销售分公司的现代化科技实体,2006年初并在杭州建立华东区制造工厂。从一个少不经事的懵懂少年到一名挥斥方遒的青年企业家,刘济川走过的是什么样的曲折和坎坷?他赖以支撑下去的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精神和信念呢?

懵懂少年的打工生涯
  1992年,重庆荣昌。初中毕业刚一年的刘济川实在让做小五金生意的父母有些担心,单纯、贪玩再加上无所事事,他们害怕儿子会学坏,怎么办呢。父母考虑再三,决定让他去广东东莞找在工厂做厂长的叔叔,进厂打打工。
  来到东莞后16岁的刘济川因为没办身份证,所以不能马上进厂。一直等了十几天,家里才寄来身份证,进了叔叔所在的港资塑胶丝花厂,做了一名普工。从来不知愁滋味的刘济川初来乍到,觉得身边处处透着新鲜,就好像他怎么都不明白为什么工友们的饭量会那么大?直到几天后,当他吃下一大碗饭还不觉得饱时,才体会到了工作的辛劳。与绝大多数打工者不同,刘济川并不是因为生活所迫才打工。事实上,他还没有品尝过生活的艰辛,在他的心目中,打工仅仅只是做事而已,而做事只是人天生的一种职责。理想是什么,他还没有过多地去考虑。
  在浑浑噩噩中,刘济川过了5个月,这5个月的时间还是让他有了一个体会:每月200元工资实在是不够花。不得己,他经常靠吃方便面“渡荒”。钱,开始激活他深藏在心里的斗志,并使他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正当他越来越感到日子难过的时候,在深圳龙岗一家模具厂做师傅的小叔来电问他愿不愿意过去。想到过去能学技术,刘济川连工资都没结;就直奔龙岗。在小叔的调教下,他规规矩矩学了一年半的技术。然而,性格外向、聪明机敏的刘济川,对于现状总是感到不满足。就是这种不安分的心态驱使他不断地“跳槽”,因为有了技术,“跳槽”也不算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不断地“跳槽” 也使他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
  因为看到报纸上的招聘信息,他孤身去过珠海;因为朋友的介绍,他又前往中山;后来又辗转深州龙岗、大鹏湾、东莞樟木头等地,最后在樟木头宝山工业区的一间工厂安定下来。经过这段时间的四处“游荡”,刘济川慢慢变得有了一点定性,开始渴望一份稳定的工作。因此,在这家工厂他表现得非常出色,天天主动加班,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厂里上上下下的普遍认可。这份工作他一直做到1995年底,因为几年没回老家,要回老家过春节才告结束。
  这次回家,刘济川一呆就是近半年。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已经20岁的他少了几分青涩,多了几许成熟,他开始反思:这几年的打工生涯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在反思中,他检视到了自己的不足,如缺乏定性、好高骛远,使许多机会都没有被把握住。最重要的是,他突然醒悟到自己的兴趣并不是在工厂里做,也就是说在他的内心深处并不情愿做一名蓝领工人,外向、喜欢交朋友的性格使他在潜意识里对做市场做销售有一种深深的向往,这恰恰是他这几年来频繁“跳槽”却又一无所成的症结所在。
成功始于“认识自我”
  古希腊流传着一句格言:认识自我。的确,对自我的正确剖析往往是成功的第一步。1996年6月,在深圳平湖的小叔打来电话说厂里需要模具师傅,每月有3000元的薪水, 问刘济川要不要去。虽然并不想再进工厂做工,但想到南方到底机会多,他还是决定再出去闯一闯。
  再次南下的刘济川心中充满了信心 坚信自己在南方那块不断孕育出奇迹的土地上必定能够收获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果然,这一次命运之神没有让他等多久,一次足以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机遇悄悄地降临到他头上。曾经在东莞做厂长的叔叔如今在深圳一家香港的机械设备公司做业务经理。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叔叔是个极有进取心和创业精神的人,他在东莞创办了一间公司,但自己还暂时无法打理,所以考虑让侄子刘济川过来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
  出于一种亲情,也出于一种学习的欲望,刘济川二话不说,辞职来到了东莞。由于处于创业阶段,叔叔只给他400元的月薪,但他并不觉得亏,反而觉得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东莞最初的那段时期,叔叔的公司刚刚起步,人手少,事情多,条件差,全部员工只有刘济川和另外两个技术员。除了技术上的工作,包括销售、搬运、后勤、财务等等在内的繁琐工作,全部都由刘济川一人包了,一天下来,躺在临时搭的木板床铺上,身心疲惫,深感吃不消。但是转念一想,父亲不是经常给自己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于是还是坚持下来,还是挺充实的,而且在积累工作经验方面也收获不少。就这样,过了不久,公司步入正轨,刘济川也被安排做专职业务员。
  那时候,刘济川的心胸被一种狂热的工作激情充塞着,他深知自己没有任何资本,只能靠勤奋,所以他每天坚持写400封信,将产品资料分别寄给400个准客户;另外,每天还要坚持发 100个传真。这样惊人的工作量使他每天都要干到晚上12点多。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刘济川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公司,他的业务销售额力拔头筹,一直处于全公司第一,占公司总业务量的80%以上,后来每月业务提成竟然能拿到8000元。
  通过这些骄人的业绩,刘济川透过自己敏锐的思维,清晰地看到了自身蕴藏的巨大潜力,同时也看到了国内机械设备,特别是表面处理设备市场的广阔发展前景。这两点认识的碰撞使他立刻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一次绝好的机会。
由于自己平时为人处世的良好人脉机缘,这时候,公司里的一帮哥们儿也纷纷怂恿他下海闯荡,自己创业,不断给他打气,刘济川终于下定决心,独自下海试试水性。
智慧加勇气等于成就
  1998年12月18日,刘济川拿出几年打工的积蓄共4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租了一个70平方米的门面,从老家请来两个同学,这就是他当时全部的班底。不大的门面房一分为二,一半作为办公区,另一半就作生产区,几个人吃睡就在这个窄小的空间。生活条件的艰苦自不必说,最难的还是一时无法撬开市场坚壁。
  时值岁末,刘济川和几个工人好不容易制造了6台喷砂机,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连一台都没有卖出去,眼看即将“弹尽粮绝”,刘济川心急如焚。着急归着急,事还得干,他很清楚,身后是没有退路的,为了能尽快拓开市场,他采取了“广种薄收”的策略,每天疯狂地寄资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竟然寄出了2万多份资料。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终于,临近年关的前几天,深圳光台电子有限公司一下子购买了两台机器,刘济川欣喜若狂,简直把这个客户视作救命的“上帝”。高兴之余,他“奢侈”地乘着飞机回老家过年。
  春节一过,刘济川从父母那里借了2万元钱,急匆匆地赶回东莞。这时,他年前“广种薄收”战术的效果开始凸现出来了,第一个月销售量就达到了8台,销售额就突破了10万元,刘济川差点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击晕了。信心倍增的他凭着自己独特的思维信念,觉得此时应该树立自己的品牌——“吉川机械”,应该趁机扩大品牌知名度,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基于这个思路,他毅然从为数不多(当时只剩余2.5万元)的资金中挤出整整一万元钱打了一个户外广告牌。要知道,这可是国内喷砂机行业的第一块户外广告牌。至此,年仅23岁的刘济川完全表现出了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备的非凡勇气和远见卓识。
  广告牌很快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吉川喷砂机”的销售量直线上升,公司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不久,刘济川的工厂就拥有了8个门面房,另外还有一栋私人住宅楼作为宿舍和办公场所。在公司开始快速发展的同时,刘济川大胆投入,利用路牌、杂志、报纸、墙体、展会等几乎所有的宣传阵地,强力推广“吉川”品牌。这一切在喷砂机行业皆是开先河之举。在他的努力下,“吉川”喷砂机渐渐打响了知名度,开始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关注,在行业占据了先机,博得了自己的有利地位,为后来在行业领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刘济川开始逐步扩大工厂规模。2000年8月,他把工厂搬迁到了东莞南城科技园金桥工业区,员工人数增加到了30多名,厂房面积扩大到了3000多平方米。直到这个时候,“吉川”才具备了一个现代化企业的雏形。
  在发展中越来越成熟的刘济川并没有就此停步,他积极谋求企业的更高层次发展。经过对机械设备市场的详细分析研究,2002年,他开始引进新人才新技术,对吉川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改和创新,开始走向规模化品牌企业道路。这些年,通过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吉川公司正在迅速稳健的发展。如今,“吉川”已经成为中国表面处理喷砂机和抛丸机最具规模和行业影响力的制造商和供应商,领导着行业技术的发展。
  多年来,刘济川一直在市场布局方面锐意图强,亲自组建了一支精干的营销团队,并亲赴全国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精心选址,陆续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四川、湖北、湖南等约20多个主要省/市地区设立了销售公司,市场触角不仅已辐射至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且现正向国外发展中国家延伸。
  成就是显而易见的。除了成就,30岁的刘济川还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透过这个年轻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的传奇,透过他简单的人生脉络,我们能看到刘济川在把握机遇时的敏锐、果断,在积累经验时的坚忍、在身处逆境时的不弃、在获得成功时的冷静……

电话咨询

24h免费咨询热线

400-660-5555

免费回拨